昆明五華:產業賦能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春光好,農事忙,產業興。近日,走進昆明市五華區西翥街道新民社區,一座座高效農業大棚錯落有致,棚內生機勃勃,實現“家門口”就業的村民或忙著採摘鮮花、或忙著採摘果蔬等,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
產業引進來,腰包鼓起來,生活好起來,新民社區走出了一條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道路。去年9月,新民社區成功申報為昆明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美麗宜居精品示范村。
花卉種植產業進村 “錢袋子”鼓起來
陽春三月,春意漸濃。位於五華區新民社區老花鋪居民小組的某花卉種植大棚迎來採摘和銷售小高潮,玫瑰、滿天星、紫菀、綠毛球等20個草花品種、150個品種的玫瑰競相綻放。高品質的“花卉經濟”不僅每年能貢獻約300萬元的稅收和1億元的農業增加值,還讓當地農戶增收致富,鼓起“錢袋子”。
2017年4月,雲南某農業有限公司花卉種植項目落地五華區新民社區。如今,項目已投資8000余萬元,完成約420畝的種植溫室建設及配套設施建設,年產花卉超過2500萬支,產值超過4500萬元。投資1000多萬元建設的花卉採后處理中心也已落成並開始試運行,每天能加工鮮切花7萬支,一條覆蓋種苗、種植、加工和銷售的鮮切花產業鏈已經成型。
“今年6月份以前,項目4期和5期將進入投產階段,落成后每年的鮮切花生產量會達到4500萬支,整個產值會達到6000萬到7000萬左右,每天加工鮮切花數量將達到10萬支。”雲南某農業有限公司生產副總經理范小礦說。
項目的落地,不僅讓村民有了可觀的土地流轉費用,還讓他們通過就地務工增加收入,蕞大限度激活資源、資金、勞動力等要素,生活富裕起來。據介紹,目前企業每年支付租金約120萬元,且每5年遞增,惠及100余戶村民,解決當地230余人就業,每個工人每月能有3000元的工資,每年支付工人工資約690萬元。
羊肚菌種植產業進村 新發展模式拓寬增收渠道
雖然才4月初,但新民社區花坡居民小組的羊肚菌種植基地已經進入收獲末期,黑色的遮陰大棚裡,蕞后一批羊肚菌撐起褐色“傘包”,長勢喜人。近年來,花坡村小組發展“大棚經濟”逐漸形成規模,並壯大成為助力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支柱。
看著大棚裡的羊肚菌,花坡居民小組組長周得富樂呵呵地講述花坡村的羊肚菌產業養成之路。從2019年試種的一畝開始,到2020年27名村民成立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並試驗種8畝成功,平均畝產達到了200公斤,再到2021年合作社把羊肚菌示范種植基地擴大到五十多畝,每畝淨利潤可達8000到10000元,並探索出“村民小組+農戶+合作社”的模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銷售模式,產品成功走出雲南,帶動越來越多的村民致富。
周德富介紹,羊肚菌作為一種綠色健康食品,在昆明市場上很受歡迎,每公斤價格可達100—200元不等。村民從以前種蔬菜瓜果每畝蕞多2000元的年利潤,到如今“羊肚菌+蔬菜”輪種,每畝淨利潤可達10000—12000元,是原來的5—6倍。
如今,種植基地新增種的5畝金球蓋菇也迎來了豐收,畝產可高達2000公斤,市場價能達到30元一公斤。合作社准備將種植技術推廣到附近村庄,讓產業興農惠及更多的人。
“魚菜共生”種養基地進村 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新民社區老花鋪居民小組有個“神奇”的“魚菜共生”種養大棚基地。規劃50畝的基地目前已完成建設30畝,畝產值可達15萬元,土地流轉租金惠及46戶且逐年遞增,13位村民實現就地務工,有了3000元的月工資收入。基地全部建成后將擁有32個標准農用大棚、19000平方的水培種植面積、24個25立方水體液氧高密度養魚池,實現年產蔬菜340噸、產成魚3.6萬公斤。
“我在這裡負責家禽飼養和蔬菜採摘,一個月工資有2500元,到時間就下班,以前在家裡一個月收入就1000元,我很滿意。”成為基地工人的楊秀花說。“我們的土地租給基地,有一部分收入高的有7000多塊,又加上打工年收入將近三四萬塊,一舉兩得。”老花鋪居民小組的張富清笑著說。
基地負責人黃桂清介紹,“魚菜共生”是在多項技術及設備設施的應用加持下,將高密度養魚與水培種植相結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種菜不用土、不施肥。
“過濾系統會過濾魚池水中的固體物質,微生物菌將魚糞便中的氨氮分解轉化為植物可吸收的養分,供給農作物生長,蔬菜吸收養分的同時對水進行淨化,淨化水又流回魚池,形成一個廢物利用及系統內部的資源循環。蔬菜的根系可以分泌大量的植物抗生素,所以魚就不容易生病,隔絕土壤就杜絕了70%的病虫害,菜也長得好。”黃桂清說。
“魚菜共生”農業系統讓動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間達到一種和諧的生態平衡關系,在這樣的平衡關系維持下,十立方米水就能達到傳統一畝魚塘的產能,循環利用魚池水資源種植蔬菜,實現“一魚多用”。不使用農藥、化肥、抗生素,在提高單位產能效率與農產品質量的同時,解放勞動力,實現多元目標。水體的生態循環閉環使用,可做到年耗水量不到傳統農業種植的5%,並實現廢水、廢物零排放。作為雲南省首個“魚菜共生”種養大棚基地,這種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綠色低碳生產模式實踐,對城區周邊鄉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參考意義。
五華區農業農村局產業項目科科長何光淇介紹,近年來,五華區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做優蔬菜產業,大力發展花卉產業和水果採摘業,有一定的規模,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發揮昆明城區“后花園”優勢,吸引市民到西翥賞花和採摘,促進農旅融合發展﹔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充分發展他們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的示范帶動作用,目前五華區有18家農業龍頭企業,其中一家是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不斷強化農產品品牌建設,有36個蔬菜品種獲得有機認証,69個品種獲得綠色認証,13個品種獲得全球良好農業操作認証﹔近些年,五華區投入將近1000多萬,不斷完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據介紹,下一步,五華區將繼續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提質增效,開展“一村一品”專業村建設形成特色化、協同化及差異化發展格局,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和農旅融合發展,發展精品農業,提升農業品牌效益,全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走出一條具有五華特色的鄉村振興發展新路子。(楊武、崔志超、胡韋弦 五華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雲南省公務員考試延期至何時?官方回復
雲南發布寒潮藍色預警昆明將降溫10∼…
雲南新增2例本土無症狀感染者在瑞麗和…
雲南省通報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移交生態…
雲南省啟動“清廉雲南”建設行動
4月1日起雲南正式實施醫保門診共濟保障…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服務郵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